团子加载logo

中南学子探访东沟河村粉条加工厂——见证传统工艺焕发新活力

点击次数: 次  时间: 2025-08-01 20:29  作者: 王浩运

7月28日,中南大学“细‘数’乡心筑‘工’乡情”乡村振兴暑假实践团走进陕西省子长市东沟河村,实地考察正合手工粉条加工合作社,探寻传统粉条工艺在乡村振兴中的创新实践。

东沟河村位于南沟岔镇东南部,全村170户800余人,梁峁起伏、沟壑纵横的地理环境孕育了无污染的生态优势。当地拥有500多亩洋芋种植基地,所产洋芋淀粉含量高,为子长市赢得“中国洋芋之乡”称号。

百余年来,粉条加工一直是东沟河村的特色产业,如今更成为村民致富的重要支撑。实践团在合作社内看到,加工车间热气腾腾,机器运转与人工操作有序配合,捞粉、拨溜、装粉、搬运等工序一气呵成。工作人员详细讲解了手工粉条的全流程:从马铃薯原料加工,到手工制作成型,再到严格按照卫生标准包装。队员们在指导下完成清洁消毒、佩戴卫生用具,亲身体验了粉条制作工艺,在实操中体会到传统产业的辛劳与价值,更坚定了助力乡村振兴的决心。

参观之余,实践团还学习制作了当地特色小吃“粉拨溜”,品尝劳动成果的同时,加深了对地方饮食文化的理解。 合作社负责人介绍,通过马铃薯深加工,实现了从“蔬菜”到“主食”的转化,手擀粉、粉拨溜等10余种衍生产品正是主粮化开发的成果。

近年来,在子长市扶持下,合作社推动生产技术从“土”变“洋”,加工效率显著提升,销售渠道持续拓宽,带动村民种植与加工积极性高涨。如今,马铃薯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引擎”,为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活动结束后,实践团进行了集体会议对此次活动成果进行了反思总结。实践团成员表示,东沟河村以传统工艺为根基、以创新发展为路径的实践,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生动范本,后续将结合调研成果,为传统产业升级贡献青年智慧。

撰稿:王浩运

摄影:陈远翔

一审:谢昕蕊 二审:孟令闯 三审:唐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