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子加载logo

走访凉水湾,考察示范产业——中南学子解密示范村乡村振兴之路

点击次数: 次  时间: 2025-08-01 20:35  作者: 杨昭 高强越

为深入了解乡村民众生活,调研乡村现状,中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细“数”乡心·筑“工”乡情乡村振兴暑假促进团于7月27日深度走访凉水湾示范村。

_cgi-bin_mmwebwx-bin_webwxgetmsgimg__&MsgID=88146470155458458&skey=@crypt_6e4dee09_e8960d92070fcb1de91c25107fc186e6&mmweb_appid=wx_webfilehelper_cgi-bin_mmwebwx-bin_webwxgetmsgimg__&MsgID=7199027735435314751&skey=@crypt_6e4dee09_e8960d92070fcb1de91c25107fc186e6&mmweb_appid=wx_webfilehelper

在村书记的带领下,促进团首站来到五谷杂粮石磨加工坊,当地粗粮加工最大的特点是利用石磨研磨:最大程度上保持粮食原本的营养物质和口感,并以合理的生产规模减少了防腐剂添加剂的使用。“用一句我们经常听到的广告来描述,那就是‘小时候的味道’”,工作人员的话语道出了传统工艺的魅力。

下一站是粉条加工坊。凉水湾村纯手工加工粉条的传统延续至今已有百年历史,产出的土豆粉以光滑筋道、口感独特、天然无公害为特点而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带动了附近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随后促进团来到了纯净水厂。凉水湾村位于清涧源头,符合食品生产场所选址要求,加之生产线配备延安市同类别先进设备,因此所生产的水产品受到当地群众一致好评。仅水厂一项,村集体经济年增收2万余元,为村民带来稳固收入的同时,也有效降低了返贫风险。

最后一站是村玉米种植基地。当地政府补助解决农业基础设施,村民响应号召种植地膜玉米,推动循环农业,实现“作物全利用”。在提高了玉米产业的附加值的同时避免了环境污染,并使全村每年增收60万余元的收入。

在城镇化日益发展的今天,乡村人口规模持续减小,大部分乡村逐渐成为“空村”“孤村”“老弱病残村”;而子长市人民政府以上述产业为抓手,积极探索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为乡村人口提供就业,减缓乃至消除当地人口流失,响应国家乡村振兴大战略,彰显了基层政府在国家战略指引下,因地制宜谋发展、真抓实干惠民生的责任与担当。促进团成员表示,此次走访深刻感受到乡村振兴的活力,将把调研成果转化为助力乡村发展的实际行动。

撰稿:杨昭 高强越

一审:谢昕蕊 二审:孟令闯 三审:唐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