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21至22日,中南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绿育共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踏入宁乡市凤桥社区,一场关于“敬老”与“零碳”的实践篇章就此展开。实践团以“老吾老”暖凤桥、“清其清”护沩水为主题,用温情与坚守写下“零碳日记”的序章。
银龄友伴:一场跨越70年的对话
7月21日早晨,夏蝉鸣响中带着几分湿热,实践团成员走进高龄老人的家中,把中南学子的热忱装进沉甸甸的慰问品中。
第一家拜访的洪奶奶已有96岁高龄,她跟成员们分享着自己的求学经历。“你们都是好孩子啊,你们要乘着时代的东风不断前行,为国争光。”告别时,她紧握着队员的手久久不愿放开。老人们不舍的目光、攥紧又松开的手、眼眶里打转的泪光,在阳光下交织成一张温情的网,把两代人的心紧紧系在了一起。
共享菜园泥土里的零碳密码
当天下午,派能小队来到了凤桥社区三周农牧有限公司,重点调研其运营的“共享菜园”。
三周农牧的业务涵盖牧业、渔业和农业。三大产业互相联系形成了一条资源循环链,从而有效利用了农业废弃物。共享菜园采用“认养制”,让需要在家照顾老人的居民通过认养劳作获得收入,同时解决社区中剩余劳动力的问题。
当被问及发展中的困难时,负责人坦言目前最大挑战是技术人才短缺。病虫害防治困难、有机种植的高成本也导致客户群体受限。
队员们结合自己的专业背景,提出了一些想法:是否可以与高校“校企合作”来引进技术人才?针对虫害问题,队员们决定两天后带着具有驱虫效果的植物重返菜园,希望能找到生态防治的新途径。
沩水河畔给母亲河做CT
7月22日上午,团队转战宁乡市沩水河段,执行另一项重要任务:河道清理与水质检测。
队员们操作着自制的取水工具,分别在三个的污水点采集了水样:一处是相对清洁的上游段,一处是漂浮物较多的中游段,以及污染最严重的化龙溪排水口附近。队员将采集到的水样密封保存,准备进行的水质指标检测分析。
结束凤桥社区的实践活动踏上归途时。队员背包里除了沩水河的水样,还装着他们此行沉甸甸的见证。老奶奶们的殷切嘱托、共享菜园对有机的坚守与探索、沩水河畔的实地调查,让“零碳”理念变得具体而真切。在凤桥社区的土地上,第一颗“零碳”的种子已然播种,在此处默默生根发芽......
撰稿:杨佳怡
摄影:杨佳怡
一审:朱芳芳 二审:孟令闯 三审:刘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