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山城,烈日灼灼。8月12日至25日,中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星火传承人”重庆实践团用14天时间,把课堂搬到红岩深处,通过实地打卡、纪实微党课、问卷访谈与云端接力,让革命薪火在青年掌心再次熊熊燃烧。
团队先后走进红岩村、渣滓洞、白公馆、曾家岩周公馆等地。在红岩村,中共中央南方局旧址的简朴陈设让队员们感受到老一辈革命者的艰苦与担当;在渣滓洞,锈蚀的镣铐与幽暗牢房把先烈的不屈封存;在周公馆,十余平米的办公室兼卧室、狭长的情报通道,把“第二条战线”的惊险瞬间拉到眼前。每到一处,成员们同步开展微党课的录制,用镜头与历史展开跨时空的对话。
为摸清青少年对红岩精神的真实了解情况,实践团面向6—18岁青少年发放1132份有效问卷。数据显示,大多数受访者能说出“红岩”二字,却仅有不到两成人能较为完整地说出红岩背后的故事,青少年们的情感共鸣普遍停留在“知道”,距离“认同”尚有距离。
两周时间,团队录制与拍摄数据共20余GB、撰写微剧本10余份、收集调研问卷1000余张,最终推出微党课6集、整理调研报告1份,更促成“高校—社区—红色场馆”三方协同机制的落地,形成“立体宣讲—IP影像—科学调研—生态传播”的闭环方案,为红色基因传承提供了可复制的青春模板。
山城热浪渐退,信仰火种正旺。队员们在活动结束时纷纷表示,将把带回的红色种子播撒到更广阔的天地,让“坚如磐石的理想、和衷共济的情怀、不折不挠的斗志、坚贞不屈的正气”在青年一代中永续相传。
撰稿:王小尧
一审:谢昕蕊 二审:孟令闯 三审:刘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