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中南大学“言润梅山,湘遇乡心”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团深入湖南省娄底市石冲口镇石笋铺村,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普通话推广社会实践。通过政校联动筹备、创新课程设计与乡土化教学实施,实践团以语言为桥梁,在石笋铺村架起“推普桥”,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
校地协同:高效对接敲定推普“路线图”
7月3日,实践团成员与当地村书记及全体村干部首次会面并召开专题会议,明确了“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的核心目标。双方迅速建立协作机制:村委提供教学场地与村民资源,团队设计课程方案并落实执行。当日下午,政校联合召开专题会议,进行深度研讨,现场敲定了前期“课堂+走访+实践”一体的推进计划。

面对村内投影设备老化等突发问题,实践团临危不乱,连夜协调资源,租借专业设备,确保次日教学顺利开展。村委的全力支持与团队的积极应对,也为本次实践圆满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
课堂创新:游戏化教学点燃语言学习火种
团队打造的“梅山少年”语言文化传承计划,为孩子们开启普通话之旅。首日,通过知识讲解与推普意义分享,激发学习兴趣;次日,“歇后语大比拼”“错别字纠错赛”等游戏让孩子们在欢笑中掌握规范用语;情景剧角色扮演则帮助孩子们突破羞涩,大胆表达。最后一天,“我是梅山小代言人”主题活动中,孩子们用标准普通话讲述家乡民俗与风景,自信展现学习成果。优秀学员获得“推普之星”奖状,笑容中见证从羞涩到侃侃而谈的蜕变。

实践延伸:课堂稻田共绘推普“同心圆”
团队成员挽起裤脚,躬身踏入金黄的稻田,与村民一同投身“双抢”的繁忙。正是在这挥汗如雨的劳作中,“谷穗”、“脱粒”、“扬场”、“晒谷”……这些原本停留在课本上的农事词汇,变得无比鲜活而深刻。这堂“稻田里的推普课”,让语言学习与生产实践、情感共鸣实现了前所未有的交融。
田间地头和教师课堂躬身实践调研,如同一面清晰的镜子,映照出普通话在乡村发展中的关键角色。村民们朴实却深刻的反馈让我们真切感受到,推广普通话,不仅仅是语言的规范,更是为乡村打开发展之门的坚实基石。这份在泥土与汗水、倾听与交流中淬炼出的认知,远比任何课堂宣讲都更有力量,也让我们在稻田与课堂共同绘制的推普“同心圆”,拥有了更厚重的内涵与更温暖的光芒。
三天的推普课堂圆满完成。正如一位团队成员在日志中所写:"当绕口令的童声回荡在稻田,当方言与普通话在集市交织,我们真切感受到语言的力量——它不仅是沟通工具,更是打开乡村振兴之门的钥匙。"中南大学"言润梅山,湘遇乡心"实践团这支年轻的队伍,还会继续以语言为锄,耕耘于乡村振兴的希望田野。
撰稿:王玉杰 胡欣悦
摄影:王洪泽
一审:樊媛 二审:孟令闯 三审:唐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