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坝红途,青年纪行”红色文化传承社会实践团在大通湖区河坝镇银河社区活动室开展红色故事宣讲活动,为这里的孩子带来了一场融合红色历史与创意手工的“红色筑梦课堂”。
团队成员将彩色卡纸分到孩子们手中:“今天我们先来做顶军帽好不好?”剪刀裁开卡纸的沙沙声里,孩子们把折好的“军帽”戴在头上,满眼好奇:“为什么要做军帽呀?”这声提问,恰是此次宣讲最生动的开场白。
“因为今天要讲一群戴着军帽的英雄故事。”宣讲成员展开了题为《永不褪色的迷彩:洞庭湖畔的“老兵突击队”》的宣讲:70岁的谭根云爷爷在闷热的闸口帐篷里三班倒巡查,手臂被蒿草划出血痕也不停歇;90后老兵冯众蹚过荆棘丛时的笑容;8月1日那天,老兵们跳进浑浊湖水,徒手为水葫芦围困的闸门“解套”……
“故事里藏着什么精神呀?”宣讲结束时,小女孩举手回答:“谭爷爷不怕吃苦!”后面的小男孩也紧跟着喊:“他们舍己为公,为了大家的家!”稚嫩的声音叠在一起,像一颗颗投入湖心的石子,荡开对“担当”与“奉献”的懵懂认知。
团队成员为孩子们分发纸笔,通过写信或绘画的形式,孩子们表达了听完故事的感想。有的在纸上一笔一画写着“军人叔叔您辛苦了”,有的用彩笔涂出绿色的迷彩服,还有个小男孩在纸上画了在五星红旗下站的笔直的军人,旁边歪歪扭扭写着:“我爱中国”!纸上的字迹或许稚嫩,画中的线条或许简单,但那些跃然纸上的敬意,早已顺着笔尖流进心里。
军帽虽轻,承载的是沉甸甸的红色记忆;笔触虽浅,勾勒的是最纯真的英雄情结。这场红色宣讲,以童趣为桥,用故事为媒,让“退伍不褪色”的担当精神,如春日暖阳,悄悄洒进孩子们的心田。三下乡的青年们正以这样的方式,让红色基因在童心沃土中扎根,让永不褪色的迷彩精神,成为孩子们成长路上最亮的星。
撰稿:周司雅 袁溶溶
摄影:李科瑶 李思彤
一审:龙雯静 二审:孟令闯 三审:唐李娜